郭文華召集人談科傳短文專欄企劃:「跨領域」並不是有領域所以要跨,而是一種貼近社會、反省自身的提倡

February 17, 2023
科傳學門召集人郭文華教授受訪介紹科傳短文企劃

2023年伊始,國科會「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推出了「科傳短文專欄」全新企劃,期望將國內重要的科學傳播、科學教育及STS相關領域的動態和想法,以更加易於轉傳、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


近期,在2023年1月份,任教哈佛大學東亞系的科學史家栗山茂久教授來臺進行三場公開演講。科傳學門召集人郭文華認為,像栗山教授如此多才多藝、又不拘於某一種學科規範的現代型、展望型的學者,非常適合將其推介予國內的科教及科傳社群。因此,這次的科傳短文專欄企畫,遂以回顧這三場涵蓋栗山茂久學術生涯主軸的演講打頭陣。

栗山茂久教授來臺系列演講海報(Source: 洪廣冀教授臉書貼文中研院近史所網站

栗山茂久教授過去在臺灣較為人所知的是其醫學史研究,特別是中國醫學跟希臘醫學的比較,但他本身亦是一位舉足輕重的通識教育者,身體力行地推廣報告(presentation)的藝術。栗山教授立足世界學術的殿堂,卻具備某種博雅或通才的直覺,時常跳出傳統學界的觀點,回顧與針砭現今高度制度化、學科化知識生產下的若干問題,著實發人深省。


那麼,栗山教授的這三場演講,分別要討論什麼主題呢?首先,在第一場「關於醫學史,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一件事」中,栗山所指的「那件事」,便是在整個醫學史專業化的過程中,所被遺忘之事。他將此稱為 ”great forgetting”,意味著原本我們在意的一些事──跟身體有關、跟治療有關的事──慢慢地在直覺上有了轉變,因而我們「忘記」了。這大約發生在19世紀初期,即所謂「現代醫學」或「科學醫學」的出現。進一步而言,這可以推向一個更宏大的主題,也就是──「誰」忘了「什麼」?

論及「誰」忘了「什麼」,必然伴隨著責任的歸屬。而最重要的責任,其實應該落在學者身上;因為他們所為便是要記錄這個世界發生過什麼事情,並提醒我們應該去反省什麼事情。循此,栗山教授希望未來的醫學史家能夠透過察知我們「忘了」什麼,而在研究上「記起」什麼。而這樣的「忘」與「記」,其實也發生在許多跨領域場合。因此,栗山茂久所言不僅是對醫學史家的呼籲,更是對普羅大眾的呼籲。

栗山茂久教授來臺期間,亦舉辦工作坊與青年學者交流(Source: 洪廣冀教授臉書貼文

第二場演講「馭貓的藝術:如何讓你的報告動人且難以忘懷」則反映了栗山教授在哈佛大學任教以來一直關心的問題:「如何向他人傳達自身的想法?」對他而言,重點不是文字如何書寫、摘要如何組織,抑或是論文如何生產──究其所以,論文也只是眾多傳播思想方式中的一種。


過往我們最大的迷思,也許便是區分了所謂「專家」的傳播跟「常民」的傳播,又或者刻意強調一種專家要寫給常民看的「科普」。然而,就目前科學傳播的角度而言,大家更應關注的是:「作為一個使用知識或是消費知識的人,該如何傳達你的知識?又要如何吸收知識?」這裡頭牽涉到更根本的問題是:「思想如何變成一個可傳播的形式?該以什麼樣的方法去說服別人?」因此,栗山教授這些年在自身的教學實作中,以漫畫為模仿對象,發展出一種近乎表演性的傳播,從設計它的節奏、時間,特別是思考如何鋪陳一個個謎題(puzzles)與訊息之間的連接(glutters),展現你想要傳達的重點。這也反映在他近期的各種演講,甚至以此來挑戰所謂的學術報告,引起學界諸多討論。

科學傳播若僅作為單向的教育,最終往往「你覺得對牛彈琴,他覺得傻眼貓咪」(Source: 翻攝自栗山茂久教授「馭貓的藝術」演講直播影片

第三場演講為 ”To See is to Become Blind: The Role of Imag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Body”,以解剖學為對象,討論身體論述如何從人在宇宙間的關聯,轉變到對自身對內在的追求。大部分學者往往把圖像視作文字之外的附帶資訊,藝術史家則研究圖像的風格,但栗山教授把影像當作是某種「訊息」。對他而言,圖形跟文字同等重要,其傳播力跟感染力絕不亞於文字。


這個觀點對STS領域特別有意義。STS學者常討論「科學真實」如何呈現(representations),但苦於一種對文化的整體思考──因此,栗山教授的觀點特別值得留意。他把將影像與文字都認為是思想的線索,傳達某種文化的訊息,尤其是(不該)出現的主題、鋪排、位置等。這個演講固然點出醫學史研究的盲點,但對於科學傳播與社會,特別是糾結在科學實在論述的同好們也頗有啟示。

學門召集人郭文華老師認為,這三場演講具體呈現了栗山教授獨特的學術取徑。他既不是傳統定義下的醫學史家,也不見得是中醫的提倡者──應該說,他對所有查知自己身體的方法感到興趣。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文化史的學者,是一個科學傳播的學者,當然也是一個STS學者—雖然,他應該不會認為「戴哪個(學科)帽子」是重要的。這也正呼應科傳學門的一個宗旨:「跨領域」並非有「領域」所以要「跨」,而是因為我們提倡一種更貼近社會需要、更能夠反省自己的一個領域,科傳學門存在的意義即是如此。


以上為本次企畫的第一篇短文,期盼藉由回顧哈佛大學栗山茂久教授三場演講,從中照見得以啟發科學傳播、科學教育的討論。最後文末也附上栗山教授的相關報導與圖書影音,讓大家可以更直接地親近大師風采,感受他的科傳魅力。接下來也敬請大家持續關注往後的企劃與資訊囉!


延伸閱讀

  • 有關栗山教授的代表著作,可參見其於2001年得到美國醫學史學會Welch Medal獎項的專書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中譯版由陳信宏譯,究竟出版,《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全臺部分圖書館藏請見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連結)。
  • 栗山茂久老師本次訪臺系列活動唯一公開直播的演講,請見YouTube影片連結「馭貓的藝術:如何讓你的報告動人且難以忘懷」(2023年1月9日,中研院近史所)。
  • 何謂「近乎表演性的傳播」?「報告的藝術」又如何可能?學術出版還能有什麼樣的發表形式呢?請參見由栗山茂久主編並參與寫作、2020年8月由澳洲國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Fluid Matter(s): Flow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