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半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科學史系博士候選人李周泳(Juyoung Lee)以外交部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台,展開她與國內科學史、科技與社會研究(STS)學者的學術交流。我們很幸運邀請周泳受訪,介紹她與STS的相遇,以及如何結合科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出對基礎建設獨特的研究切角。
(註:訪談時多有中英夾述,本文在不影響原意的原則下以中文呈現。)
周泳在就讀首爾國立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時受一門歷史學者開設的課程啟迪,成為她接觸STS的開始。「……我們讀了很多有關Utopia(編譯:烏托邦)的小說,分析那個世界,然後討論現實社會的問題……討論主要圍繞法律與政治,但我在想的是沒有科學技術的話,書中Utopia的世界就無法支撐下去。」由於這樣的關懷,周泳慢慢建立起圍繞STS、政治學、科學史、科學哲學的修課重心及學習體系,具體則體現在她對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的研究興趣。
碩士時期周泳研究朴正熙(註一)執政下的國土計畫。1960以前的韓國尚未進行大規模工業開發,該國的工業化過程主要遵循殖民時期第一批留學日本的技術官僚,以及戰後「日本化美國理論」所開展的知識圖像。當時有若干國土計畫方案可供擇採,大致分為平均挹注與集中發展東岸兩種路線,最終在比較利益下選擇後者,而「國家作為整體」的經濟理論也支持犧牲部分區域以換取國家級的建設開發。當時的選擇對韓國造成貫時性的深遠影響,直至今日,東邊因工業發展成為帶動韓國經濟的核心,儘管近幾任韓國政府力圖消弭東西半島的差距,然而基調一旦成形,平復談何容易?周泳指出東西區隔的嚴重問題不僅在經濟層面,更是瞭解韓國的政治、社會、文化的關鍵。
進入美國霍普金斯博士班以後,周泳延續對韓國基礎設施的研究,將時間從朴正熙拉回更早的李承晚(註二)時期,也是這個研究選擇開啟她與台灣的緣分。周泳針對忠州肥料工廠進行研究時參考韓美政府與聯合國的檔案,她發現每當談起韓國化學肥料工業的建立,「臺灣」往往被相伴提及,作為美國在東亞相關技術援助的參考先例,乃至韓國高階技術官僚與美方在考慮派駐顧問時的重要依循,此一發現與過往學界強調韓國的工業化「日本殖民經驗和美國援助混合的結果」視角不同,開啟了另一種理解東亞的視角。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則是關於非正式的人際互動在實踐中所具備的意義。周泳查看當時美籍顧問與韓國技術官僚的日記和信件,內容顯示了私人關係的重要。「他們透過聚餐認識了韓國的重要官僚……還有一些寫到願意來韓國的理由是因為有朋友先在韓國工作」當然,正式的會議是達成共識、形成決策的場合,但周泳想要強調的是,會議背後有很多複雜的關係,透過派對還有餐會等非正式交流,檯面上的決議過程才能順利。周泳也補充說明,除了聚餐等場合與契機,秘書、翻譯這類在地中介與協力者也在關係網絡中發揮潛在的影響力。
從韓國忠州一隅的化學肥料工廠成立,到如今一個東亞世界的非正式關係網絡儼然成形,未來周泳對臺灣與韓國的歷史認識令人期待,同時,她也樂見這種更具彈性的時空概念可以實行在生活中,尤其在經歷COVID19疫情後,線上會議早已普及,過去她深刻體會跨國參與活動的種種艱辛如今已不復成立[TL1] ,因此在今日,以更多元的形式、進行更彈性的交流相對容易許多。事實上,臺日韓等國學者自2000年代開始,便已投入經營東亞STS學術交流社群,EASTSJournal(東亞科技與社會研究國際期刊)就是令人樂見的成果積累。
周泳最後分享幾次在台與各方研究學者交流、餐敘的心得:「我真心期盼有機會看到這樣的社群。以一個碩博士研究生的角度,我知道那種滿滿都是老師的學術會議或者年會可能會讓人很緊張、沒辦法舒服的交流,如果有一個層級小一點,或者形式輕鬆一點,比如像工作坊這類的交流機會,可以讓你既練習到英文又幫助到研究的話,那會非常棒!」
備註
[1]:朴正熙,大韓民國第5至9屆總統。1962年3月到1979年10月擔任總統期間實行各項國家建設發展,被稱為「漢江奇蹟的締造者」。
[2]: 李承晚,韓國首任總統。任期為1948年7月至1960年4月,任內重視農業發展,並推行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政策。